Tuesday, March 24, 2009
申请top MBA:女生比较有优势?
1. 年龄的问题:就我的观察,蛮多男生还是倾向大学毕业读个研究所,一方面可以先不用去当兵 (在台湾),二来可以让自己找工作更加有竞争力。想想如果念个研究所丶当个兵出来工作三五年,男生已经将近三十岁,这时候男生好不容易稍稍有点积蓄工作稍微稳定丶可能有些人也考虑成家。这时候能够有决心去准备跟有远见看到top MBA的价值的人真的比较少。反之,女生因为年龄的考量多半会想要早点去念书,很多人也因此从early 20's就开始准备,所以在top MBA我的感觉是女性的申请者比男性多。而这几年被Wharton录取的台湾男生当中,碰巧的好像只有一两位有当兵。
2. 英文:不讳言的说,这几年我看到女生的英语能力还是普遍比男生好些。尤其是很多理工背景的优秀男生,英文真的是罩门。
3. 工作经历:大部分的男生,可能还是理工背景居多。若没有早些对自己的career有所规划,三五年的纯technical background 在申请过程中的确较难凸显自己。相反的女生相较之下往往有稍多的不同的经历跟课外活动,所以也会在申请中占有优势
4. 最後这点比较属於我自己的看法,如果所有条件都一样,基於学校会尽量收一定比率的外国学生跟女生来diversify student pool,收了一个国际女学生可以同时将两个比例拉升,如果我是adcom,同样优秀的申请者,如果我只能选一个,我想女生可能还是占优势
Tuesday, March 17, 2009
财经杂志专访索罗斯
全文请见: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9-03-15/110120995.html
2008年下半年开始深化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至今仍不断地突破人们的预期,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发展演变,以至于传统主流经济理论哑然,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亦遭受挑战。
拉响警笛者并非没有,甚至数年前开始做空的人也并非寥寥——在众人仍对次贷危机不以为意的时候,就已有对大危机的预警——只是都在当年那热得发烫的气场中被轻易地蒸发掉了。
因为亚洲金融危机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在2005年就开始高呼“狼来了”。刻薄的人们嘲笑道,“一只坏了的钟,一天也有两次是准的”。索罗斯固然有过“狙击”英镑、墨西哥比索和泰铢的辉煌,却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沉痛铩羽。只不过,这一次他又赢了。这是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判断。
2008年1月23日,索罗斯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60年来最糟的市场危机”,称“当前的(次贷)危机标志了,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上进行的信贷扩张,走到了终点……这次危机,是一场超级繁荣经历过60多年以后的盛极而衰”。
79岁的索罗斯,至今仍是金融领域的风云人物,其投资策略仍被许多投资者视为经典。而他的公众形象,则颇为复杂。
——他是“全球金融界的坏孩子”(美国《华尔街日报》);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更怒斥其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
——与投资家的身份相比,他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身份的曝光率或许稍低。他创立或参与创立的数家基金会,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公民社会成长。
——他是最早表态支持奥巴马的人之一。不无巧合的是,次贷危机以来,他的见解和建言都体现在后来的政府政策中。
2008年以来,索罗斯多次发表关于危机见解的文章。9月,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开始酝酿用政府资金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时,他就撰文说“别给保尔森开空白支票”;10月初,美国国会仍在为前“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争论不休时,他旗帜鲜明地主张给银行注资。10月下旬,《财经》专访索罗斯时,保尔森已经一改初衷转而采取注资的方式。
此后,美国政府的做法似乎都“遵从”了他的意见。比如,10月28日,索罗斯撰文呼吁美国引领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救援行动,次日,美联储就宣布为墨西哥、巴西、韩国、新加坡四国央行提供各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今年1月,盛传美国政府将成立一个“集合银行”统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时,索罗斯称这种做法“不会发现价格,而会扭曲价格”,后来财长盖特纳宣布的“金融稳定计划”里果然没有“集合银行”的踪影。
索罗斯或许只是众多为政府建言的人之一,但这位“中标率”颇高的建言者,其见解或许值得一听再听。2009年3月11日,在当前美国金融体系支离破碎、金融机构国有化如箭在弦之际,《财经》记者再访索罗斯。
采访在纽约曼哈顿区七大道888号32层索罗斯基金办公室进行。索罗斯一袭黑西服,雪白的衬衫和齐整的领带,标准的华尔街装束。采访过程中,他不断把玩记者的名片——在这位叱咤国际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身上,看不到丝毫架子,感觉不到压力,也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犀利。
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头发尽染银霜,眼角爬满皱纹,却难掩其蓝灰色眼睛顾盼之间的熠熠神采,以及偶尔的微笑中流露的天真和狡黠。
“我笑不出来,因为现在形势很严峻。”拍照时,索罗斯说...
全文请见: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9-03-15/110120995.html
Monday, March 9, 2009
豪宅的标准
相信这辈子拥有一户属于自己的豪宅是许多人心中的美梦,下文是在胡润百富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告诉大家「何谓豪宅」。相当准确的说出了我的心声。:)
http://www.hurun.net/showmagazinecncontent1442.aspx
豪宅消费的个性化时代已然到来。千人一面的所谓标准早已不适应富豪们求新求特、惟我独有的心态。但能位列“豪宅”之尊的,却仍然有些基本准则必须遵循。就让我们抽丝剥茧、去粗存精,发现豪宅投资的普通真理。
价位
不要说价格不重要,豪宅的确分相对豪宅和绝对豪宅,前者只要比地区内其他项目拔高许多便可在当地称为“豪宅”,而后者却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物业。这种物业在目前算是有了一个门槛——1000万元。数字不能代表一切,却的确能给予富豪强烈的心理暗示,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彰显豪宅本身的价值和尊严。区位 区位仍然是最重要的。套句老话,“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观念依然鲜明。而国际投行对于上海黄金地区物业欲抛还守的扭捏姿态,更是让我们在金融风暴中看到了
区位
这个亘古不变的万能保险。豪宅的建造地点要么在最繁华的城市中心,要么就在风景绝佳、超然脱俗的自然风景胜地。在上海这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方便快捷的交通是市中心豪宅拥有的无可取代优势,因为可以享用城市经年累月积累的核心资源和配套设施。
稀缺资源
位于郊区的豪宅基本都有着超过平均水平的土地面积及自然景观资源。上海多水缺山,北京正好相反。于是上海的佘山,北京的亚澜湾等地都可以算得上是具有稀缺资源的豪宅聚集地。近观山水,坐拥自己的一方天地,宁静致远,寻求心中的祥和是此类山水豪宅的普遍特性。
产品
豪宅的产品性能自然是绝佳的,它体现在产品套型面积、空间尺度、产品标准及设备等方方面面。如今上海的豪宅,早已超越了假大空的套路。以早期的虹桥别墅为例,其层高低,没有地下室,可人们不在乎,照样以几百万元的价格将其揽入囊中。而如今的潮流是做下沉式庭院,地下面积也早就被记录在销售之中。目前豪宅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项目开始用产品品质定义豪宅,设计中追求低密度、特色景观及别墅化倾向成为重要标志。
装修
豪宅装修的潮流其实从前些年就开始了。当年一些因定制化装修而失败的豪宅不在少数,但仍然有开发商前赴后继地加入进来。随着富豪们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及对豪宅选购认识的日益深入,全装修豪宅的喜好度又有大幅度提升,而开发商们也纷纷推出别具风格的个性产品。如东郊的君庭、佘山的月湖山庄、旗忠的和黄别墅等都主推全装修产品,汤臣一品则与Versace联手打造了样板房。为一套1000平米左右的豪宅装修,精心修葺的话起码需2年时间,而整理园林绿地就更需花费不少时日。虽然省心省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心态,但富豪们的个性化需求则更为重要。所以,花1千万元购房而花2千万元装修的大有人在。
私密性
炫耀曾是一种广泛的需求。设计界流传的一句话便是,要看建筑的奢华程度,数一数它的洗手间数量便是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平米的卧室以及各种金碧辉煌的外立面设计。如今,这股风潮正逐渐淡去,许多位于闹市中心的豪宅外观开始变得极为普通。私密性正日益成为富豪们极为重视的购房因素。出于中国传统的怕露富怕张扬心态,更多开发商将整个项目隐藏得越来越深。对于富人来说,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的生活需求无外乎归纳为两点:私密和舒适。将家庭活动区与访客区隔离是目前豪宅设计的主流,套间设置已经是标配。在有些苛刻的设计中,客卧与主卧甚至不允许出现在同一个走廊。
舒适度
舒适的定义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居住中的直接感官、房间的功能设定、公共空间的设置、社区氛围的打造等等都是值得考量的因素。居住建筑的物理性能决定室内温度、湿度、噪声、采光的舒适度。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如果建筑的物理性能做得很差:比如温度的调节还要完全依赖空调和暖气,居住者的生理感觉不舒服,就不能称之为豪宅。而环境品质则是由景观和建筑规划、设计共同决定的。如果景观设计没有生态意识,景观与建筑的配合没有整体意识,环境品质就不可能高。以上几点,在现今的豪宅设计中表现得已经很不错了。恒温恒湿系统,负离子的尘土清空系统等都在豪宅中被广泛运用。
精品服务
豪宅的物业服务大多选择国际顶级品牌的物业管理公司,且强调满足业主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专属性服务特征。一如旗忠的森林溪谷,鸿艺会等高端会所进驻别墅社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能细致地去满足和打理业主的公共生活已经成为诸多豪宅开发商的共识。
国际化配套
在生活配套方面,豪宅要拥有全面的国际化生活配套:即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场所及酒店、娱乐场所。在世界名人豪宅名单中,通常会看见一国的首都或一级都市的名人生活聚集区。对这些已经无法对自己的财富进行估算的生活家来说,他们宁愿躲开核心商务区的尘嚣繁忙,选择紧邻商务核心的区域。在享有商务便利的同时,他们更希望坐拥悠闲景致,感受国际生活氛围,所以剧院、博物馆应运而生,更造就了围绕名人豪宅、深具艺术气息的文化街区。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如此,法国巴黎卫城特区也如此,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和日本东京表参道都是个中翘楚。
Saturday, March 7, 2009
H1B Limitation from Obama's Stimulus Package
From my perspective, the protectionism is a short-term thing but will still affect the recent graduates. And I don't see the point to restrict firms hir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op b-schools as their compensation is the same as domestic labors.
http://www4.gsb.columbia.edu/publicoffering/post?&top.title=Watchful+Waiting+for+H-1B+Visa+Hopefuls&main.id=68204&main.ctrl=contentmgr.list&main.view=bloga.detail
Some relevant articles from other websites.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3531113396541861.html?mod=googlenews_wsj
http://www.workforce.com/section/06/feature/26/20/13/
Wednesday, March 4, 2009
Wharton vs Columbia
---------------------------------------------------------
Congrats to your admission from Wharton. Not sure whether you have made your mind. 当年申请的时候,我也同样经历了这个甜蜜的难题: Columbia or Wharton.
虽然Wharton给了我奖学金,但是当时Columbia admission director 也同时表示他们会尽力帮我争取奖学金。当然最后我选择了Wharton. 以下是我当年的decision process 跟现在的看法,hope it helps.
Career: 两所都是超级finance强校,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想要去投行。当年还有考虑留在纽约,因此这两所学校差异其实不大 (费城到纽约只要一个多少小时by bus, 50mins by train)。哥大当然还是有些许地利,但是相对的纽约的banker也会有更高的预期你要常去拜访他们to show your commitment.
Location: 这点费城当然是输了...纽约是我当年最爱的城市.
Cost of living: 说真的,同样的房子一个月房租顶多差三百美金,跟学费及两年的投资比起来真的不是太大
Reputation: 这两所当然都是超级名校,但 to be honest, 从我进Wharton到毕业工作,有非常多的朋友都是从这两所学校毕业,从大家的观点Wharton还是带有更多的"Wow" effect。就像是不讳言HBS的Wow effect可能还是高过Wharton.
Alumni network in Asia: 我想这是在我decision process中占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我长远还是要在亚洲发展。Wharton在亚洲校友的网路非常紧密且强,尤其是在财务、顾问领域。举例来说,在高盛跟大摩的香港办公室,据我的估计,Wharton校友的人数还是最多
Facility: 这点是连我Columbia的好友们都不得不承认的,Wharton的building新又大很多,我第一次去做campus visit就完全被sold...那时还没拿到admission,所以也不敢照相,因为朋友说一照相你就是永远的观光客而不是学生了...haha
Faculty: 其实我觉得这一点客观说来没有太大差别。都有好教授也有普普通通的教授
当然我从Wharton毕业总会有些bias,不过希望以上分析对大家有帮助.
Startup Life
Startup Life 101: The Marathon
Startup Life 102: Leadership
Startup Life 103: Love
Sunday, March 1, 2009
巴菲特为旗下公司的损失承认错误
一个成功的人,总是很喜欢叙说自己的成功故事,但很少见到能够很开诚布公的承认自己错误的人。相较于许多被起诉或是被调查的CEOs 却还总是侃侃而谈的 justify 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巴菲特的气度也是其另一个令人崇敬之处。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去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骤降96%,全年收益下跌62%,净资产缩水115亿美元,净收入大跌62%至49.9亿美元,创1965年以来最糟糕纪录。”作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如此难看的一份年报面前,79岁高龄的“股神”巴菲特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向股东们说声“对不起”,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其实,在全球金融风暴大背景下,各地“股神”早已走下“神坛”,但在国内真正承认犯错的却所见不多。
错误决定令公司损失惨重
和往年一样,巴菲特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写了一封信,并把这封信刊登在公司的网站上。但与往年不一样的是,巴菲特非常诚恳地在信中说道:“在过去的2008年,我在投资上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起码在董事会犯过一次重大投资失误,此外还犯过不少其他投资错误。这些错误决策给公司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自1977年以来,巴菲特每年都会在年报出台时发出这封《致股东信》。
巴菲特信中所提的“一次重大投资失误”指的是,在国际油价接近高点时加仓,他下决策投资美国康菲石油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2007年持有的1750万股增至去年年底的8490万股。“我没有想到去年能源价格能如此暴跌,这一投资失误给公司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巴菲特表示。
而巴菲特承认所犯的“其他投资错误”指的是,“图便宜”,花了2.44亿美元购买当时两家爱尔兰银行的股票,结果到去年年底为止两家银行的股价狂跌了89%,而且两家公司的股价今年以来还在下滑。但随着全球金融股暴跌,公司财务报表上不得不再减记2700万美元的账面损失。
此外,巴菲特还强调:“我还犯下了疏职的过错,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我表现的相当幼稚。”
上述巴菲特所犯错误还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全部损失,损失最惨重的是该公司长期持有的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两只股票,前者的市值跌了50亿美元,后者则蒸发30亿美元。此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大量富国银行股份去年并没太大损失,但今年开始重创,去年年底持有的3.04亿股富国股份,迄今市值已大跌逾半。
巴菲特屡次承认犯错
其实,这并不是巴菲特首次承认自己在投资中犯下错误。他在1995年致股东信中曾承认投资存在错误;2003年时公开承认,自己很后悔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没有趁着可口可乐、吉列等大公司股价处于最高位的时候及时把它们的股票抛掉,并看错沃尔玛;2007年,巴菲特还承认,“过早地抛售中石油确实是我犯的一个错误”。
投资长跑中没有常胜的将军,总有犯错误的时候。面对过去一年中自己所犯下的“意外的失误”,巴菲特显得相对坦然。尽管公司的投资组合导致收益下滑,但是巴菲特表示,“我们喜欢这样的价格下降”,因为这样的话如果有资金还可以增加自己的仓位。
2008年是巴菲特自1965年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来盈利最差的一年。不过相对基金公司的参考指标标准普尔指数27.4%的跌幅以及同行的表现来讲,巴菲特的成绩仍然是“鹤立鸡群”。巴菲特说,去年的标准普尔指数创下了过去44年来的最大跌幅,“到年底的时候,投资者就像是误入羽毛球赛场的小鸟,满身的血迹和困惑”。
由于目前正是全球市场普遍低迷的时候,巴菲特的投资虽然犯下了不少错误,但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在其他投资者很难赚钱甚至亏钱的时候,巴菲特一些投资还能带来高达15%的收益率。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财富在去年超过比尔·盖茨,成为《福布斯》首富。去年10月,《福布斯》更新了其美国富豪400人榜单。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在9月份大涨17%,使得其身价增长了80亿美元,达到了580亿美元。相比之下,不善理财的前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资产则在9月份缩水了15亿美元,降低到555亿美元。
“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他(巴菲特)比以前更具有竞争力了。”《永久价值:沃伦·巴菲特故事》的作者、股票经纪人安迪·基尔帕特里克说。
坚持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对于今年美国股市的投资机会较为悲观,他认为美国经济将处于乱局,目前没有办法预测股市的涨落。不过擅长长期投资的“股神”对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仍然坚持乐观的态度,“美国曾经经历过更艰难的时期,我们已经克服这些困难”。他相信,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后面。